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励志格言 励志格言

中华经典名句300句原文注释及译文_中华经典名句300句原文注释及译文图片

ysladmin 2024-06-08 人已围观

简介中华经典名句300句原文注释及译文_中华经典名句300句原文注释及译文图片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我对“中华经典名句300句原文注释及译文”的一些看法。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

中华经典名句300句原文注释及译文_中华经典名句300句原文注释及译文图片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我对“中华经典名句300句原文注释及译文”的一些看法。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1.《周行己·座右铭》原文注释与译文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译文注释

3.论语经典名句100句及其翻译是什么?

4.论语经典名句100句及翻译

中华经典名句300句原文注释及译文_中华经典名句300句原文注释及译文图片

《周行己·座右铭》原文注释与译文

        《周行己·座右铭》原文注释与译文

        惟余之生兮①,父命以名,谓余曰“行己”兮,俾充夫性之所能②。曰:汝立志必高而宏。曰:汝学道必思而行③。待人过厚,可以保生。责己尽详,然后有成。人恶勿记,人善乃称。切磋琢磨④,孰无朋友⑤。惟善可亲,惟敬能久。闻过必改,见善斯守。诚心行此,惟汝之有。圣人何得?不轻小善为无益;圣人何长?不恃小恶为无伤。告汝以行己之道,汝慎无忘。呜呼予乎⑥,年既成人矣,而行实迷其途。嗟已往之无及,念来今之可图。汝尚不守,惟汝不孝。汝尚无知,惟汝无教。敬之戒之,久乃知效。

        注释

        ①惟:句首语气词。余:我。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②俾:使。

       

        ③道:思想、理论、学说或真理。

        ④切磋琢磨:古代把骨头加工成器物叫“切”,把像牙加工成器物叫“磋”,把玉加工成器物叫琢,把石头加工成器物叫“磨”。比喻互相商量研究,学习长处,纠正缺点。

        ⑤孰:谁。

        ⑥予:我。

        译文

        在我初生的时候,父亲给我起名,称我为“行己”,使我充实那本性所具有的东西。说:你立志必高而大。说:你学道必须经过思考而后实行。对待别人过于厚道,可以保全性命。要求自己详尽,而后才可以有所成就。别人的恶行不要记,别人的善行才称赞。互相学习商量,谁能没有朋友?只有善良的朋友才可靠近,只有互相敬重才能长久。闻过必改,见到善行就学。诚心这样做,就指望你了。圣人有什么心得?不轻视小小的善行,认为它无益;圣人有什么长处?不坚持小小的恶行,认为它无害。告诉你立身行事的方法,你千万不要忘记。啊呀,我呀,年龄已经是成人了,而行动实在是迷了路。叹息已往已经来不及挽回了,思念现在和将来还可想办法。你还不听父亲的话,就是你的不孝。你还不知晓,就是你没有教养。恭敬地按它来办,警惕自己,时间久了,就知道它的效用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译文注释

       原文

       岳阳楼记1

       庆历四年春2,滕子京谪守巴陵郡3。越明年4,政通人和5,百废具兴6。乃重修岳阳楼7,增其旧制8,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9。属予作文以记之10。

       予观夫巴陵胜状11,在洞庭一湖。衔远山12,吞长江13,浩浩汤汤14,横无际涯15;朝晖夕阴,气象万千1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17,前人之述备矣18。然则北通巫峡19,南极潇湘20,迁客骚人21,多会于此2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23?

       若夫*雨霏霏24,连月不开25,阴风怒号26,浊浪排空27;日星隐曜28,山岳潜形29;商旅不行30,樯倾楫摧31;薄暮冥冥32,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33,忧谗畏讥34,满目萧然35,感极而悲者矣36。

       至若春和景明37,波澜不惊38,上下天光39,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40;岸芷汀兰41,郁郁青青42。而或长烟一空43,皓月千里44,浮光跃金45,静影沉璧46,渔歌互答47,此乐何极48!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49,宠辱偕忘50,把酒临风51,其喜洋洋者矣52。

       嗟夫5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54,或异二者之为55。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5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57;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58。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59。噫!微斯人,吾谁与归60?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注释

       记:一种文体。可以写景、叙事,多为议论。但目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政治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念)。

       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文章末句中的“时六年”,指庆历六年(1046),点明作文的时间。

       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滕子京降职任岳州太守。滕子京,名宗谅,子京是他的字,范仲淹的朋友。谪守,把被革职的官吏或犯了罪的人充发到边远的地方。在这里作为动词被贬官,降职解释。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守,做郡的长官。汉朝“守某郡”,就是做某郡的太守;宋朝废郡称州,应说“知某州”。巴陵郡,即岳州,治所在今湖南岳阳,这里沿用古称。“守巴陵郡”就是“守岳州”。

       越明年:有三说,其一指庆历五年,为针对庆历四年而言;其二指庆历六年,此“越”为经过、经历;其三指庆历七年,针对作记时间庆历六年而言。

       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政,政事。通,通顺。和,和乐。这是赞美滕子京的话。

       百废具兴: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百,不是确指,形容其多。废,这里指荒废的事业。具,通“俱”,全,皆。兴,复兴。

       乃:于是。

       制:规模。

       唐贤今人:唐代和当代名人。贤,形容词作名词用。

       属(zhǔ):通“嘱”,嘱托、嘱咐。予:我。作文:写文章。以:连词,用来。记:记述。

       夫:那。胜状:胜景,好景色。

       衔:包含。

       吞:吞吐。

       浩浩汤汤(shāng):水波浩荡的样子。汤汤,水流大而急。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横,广远。际涯,边。际专指陆地边界,涯专指水的边界)。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朝,在早晨,名词做状语。晖,日光。气象,景象。万千,千变万化。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此,这。则,就。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前人之述,指上面说的“唐贤今人诗赋”。备,详尽,完备。矣,语气词“了”。之,助词,的。

       然则:虽然如此,那么。

       南极潇湘:南面直到潇水、湘水。潇水是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南,向南。极,尽,最远到达。

       迁客: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多:大多。会:聚集。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到自然景物而引发的情感,怎能不有所不同呢?览,观看,欣赏。得无……乎,大概……吧。

       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下文。下文的“至若”,同此。“若夫”近似“像那”。“至若”近似“至于”。*雨,连绵不断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开:(天气)放晴。

       阴,阴冷。

       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曜(yào):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曜(不为耀,古文中以此当作日光),光辉,日光。

       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岳,高大的山。潜,隐没。形,形迹。

       行:走,此指前行。

       樯(qiáng)倾楫(jí)摧:桅杆倒下,船桨折断。樯,桅杆。楫,船桨。倾,倒下。摧,折断。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冥冥,昏暗的样子。

       则,就。有:产生……的(情感)。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去,离开。国,国都,指京城。忧,担忧。谗,谗言。畏,害怕,惧怕。讥,嘲讽。

       萧然:凄凉冷落的样子。

       感极,感慨到了极点。而,连词,表顺接。

       至若春和景明:至于到了春天气候暖和,阳光普照。至若,至于。春和,春风和煦。景,日光。明,明媚。

       波澜不惊: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天色湖面光色交映,一片碧绿,广阔无边。一,一片。万顷,极言其广。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在水中游来游去。沙鸥,沙洲上的鸥鸟。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锦鳞,指美丽的鱼。鳞,代指鱼。游泳,或浮或沉。游,贴着水面游。泳,潜入水里游。

       岸芷(zhǐ)汀(tīng)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芷,香草的一种。汀,小洲,水边平地。

       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或,有时。长,大片。一,全。空,消散。

       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照耀千里。

       浮光跃金:湖水波动时,浮在水面上的月光闪耀起金光。这是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有些版本作“浮光耀金”。

       静影沉璧:湖水平静时,明月映入水中,好似沉下一块玉璧。这里是写无风时水中的月影。璧,圆形正中有孔的玉。沉璧,像沉入水中的璧玉。

       互答:一唱一和。

       何极:哪有穷尽。何,怎么。极,穷尽。

       心旷神怡:心情开朗,精神愉快。旷,开阔。怡,愉快。

       宠辱偕忘:荣耀和屈辱一并都忘了。宠,荣耀。辱,屈辱。偕,一起,一作“皆”。

       把酒临风:端酒面对着风,就是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临,面对。

       洋洋:高兴的样子。

       嗟(jiē)夫:唉。嗟夫为两个词,皆为语气词。

       尝:曾经。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心:思想(感情心思)。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二者,这里指前两段的“悲”与“喜”。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此句为互文)。以,因为。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在朝中做官就担忧百姓。居庙堂之高: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为在朝中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下文的“进”,即指“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就为君主担忧。处江湖之远:处在偏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这样。下文的“退”,即指“处江湖之远”。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先,在……之前。后,在……之后。其,指“古仁人”。

       60. 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那我同谁一道呢?微,(如果)没有。斯人,这种人(指前文的“古仁人”)。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翻译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人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

       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

       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扩展资料

       这篇文章写于庆历六年(1046)。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为了巩固政权,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

       但改革触犯了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而皇帝改革的决心也不坚定,在以太后为首的保守官僚集团的压迫下,改革以失败告终。“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这篇文章便是写于邓州,而非写于岳阳楼。

       按照宋代人的习惯,写“记”以及散文一类的文章,本人并不一定要身在其地,主要是通过这种文章记录事情、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古时,邀人作记通常要附带一份所记之物的样本,也就是画卷或相关文献之类的资料,以供作记之人参考。

       滕子京虽然被贬岳州,但他在任期间,做了三件政绩工程,希望能够取得朝廷的谅解。重修岳阳楼便是其中之一,完成于庆历五年(1045)。滕子京为了提高其政绩工程的知名度,赠给范仲淹《洞庭晚秋图》,并向他求作两记,一则就是《岳阳楼记》,另一则是《偃虹堤记》。

       《岳阳楼记》所述内容有实物可查,然而《偃虹堤记》则无迹可寻。但是在《偃虹堤记》中,范仲淹也同样将偃虹堤描写得具体翔实,相较岳阳楼毫不逊色。因而,便引发了少数学者关于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是否去过岳阳楼的争议。

参考资料

       岳阳楼记_百度百科

论语经典名句100句及其翻译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指,恶劣的环境可以激起人的忧患意识,使之为改变现状,生存发展而积极奋发,最终能得以发展,强大起来;安逸的环境容易消磨人的意志,易使人堕落,最终在安乐的环境中灭亡,温水煮蛙就是这个道理。以下是我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译文注释,欢迎参考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作: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注释

        1、舜:姚姓,名重华。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国名虞,史称虞舜。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2、发:起,指任用。

        3、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畎,田间水渠。

        4、傅说(fù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见武丁,武丁曰:“是也。”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遂以傅险为姓,名为傅说。事迹见于《史记·殷本纪》等。

        5、举:被选拔。

        6、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7、胶鬲(gé):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称贤人。

        8、鱼盐:此处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史记》称燕在渤碣之间,有鱼盐之饶;齐带山海,多鱼盐。

        9、管夷吾:管仲,颍上(今河南许昌)人,家贫困。辅佐齐国公子纠,公子纠未能即位,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知其贤,释其囚,用以为相,尊称之为仲父。《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10、士:狱官。

        11、孙叔敖(áo):蒍姓,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春秋时为楚国令尹(宰相)。本为“期思之鄙人”,期思在今河南固始,偏僻之地称为鄙。

        12、海:海滨。

        13、百里奚(xī):又作百里傒。本为虞国大夫。晋国灭虞国,百里奚与虞国国君一起被俘至晋国。晋国嫁女于秦,百里奚被当作媵臣陪嫁到秦国。百里奚逃往楚国,行至宛(今河南南阳),为楚国边界之鄙人所执。秦穆公闻其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于是与之。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至秦,秦穆公亲释其囚,与语国事三日,大悦。授以国政,号称“五羖大夫”。史称秦穆公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政,“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事迹见于《史记·秦本纪》。

        14、市:市井。

        15、故:所以。

        16、任:责任,担子。

        17、是:代词,这,这些。

        18、也:助词,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加以解说。

        19、必:一定。

        20、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

        21、心志:意志。

        22、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23、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24、体肤:肌肤。

        25、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困。

        26、拂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拂,违背,不顺。乱,错乱。

        27、所为:所行。

        28、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29、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

        30、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

        31、曾益:增加。曾,通“增”。

        32、能:才干。

        33、恒:常常,总是。

        34、过:过错,过失。

        35、困于心:心中有困苦。

        36、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37、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38、征于色:面色上有征验,意为面容憔悴。征,征验,征兆。色,颜面,面色。赵岐《孟子注》:“若屈原憔悴,渔父见而怪之。”《史记·屈原贾谊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39、发于声:言语上有抒发,意为言语愤激。赵岐《孟子注》:“若甯戚商歌,桓公异之。”甯戚,春秋时卫国人。家贫,为人挽车。至齐,喂牛于车下,齐桓公夜出迎客,甯戚见之,疾击其牛角而商歌。歌曰:“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齐桓公召与语,悦之,以为大夫。

        40、而后喻: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喻,知晓,明白。

        41、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

        42、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43、拂(bì)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44、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

        45、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

        46、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

        47、恒:常常。

        48、亡:灭亡。

        49、生于忧患:忧患使人生存发展。

        50、死于安乐: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创作背景

        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结构内容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分两层)

        第1层(舜发于……举于市):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的人物的事例,说明成就大业者都曾经过一番艰苦磨炼。

        第2层(故天降……其所不能):论述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

        第二部分(第3、4段):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国无忧患则往往遭灭亡的道理。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分三层)

        第1层(人恒过……而后喻):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挫折、困苦,才能长进和有所作为。

        第2层(入则无……国恒亡):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炼的必要性。

        第3层(然后知……安乐也):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学赏析

        文章开头,作者一连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在困难忧患中崛起的事例,来证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这个推理过程属于逻辑学上的归纳推理,即由前面六个特殊的事例,归纳出后面带普通意义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说明了前面六个人物所以成功的原因:艰苦的.环境,一方面给人们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每每就不如人意,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些困难,坚定、振奋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不断克服困难,求得生存的过程中增加了聪明才干。然而道理在此还没有说完,上面只谈到,在人与客观环境这一对矛盾中,客观环境对人的触动,反过来,针对人的主观世界对此又是怎样做出反应,孟子接着指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客观环境的困难和自身判断的失误,造成人在改造客观的过程中的错误,而他也就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教训,从而达到“能改”的境界——这个“能”,从语义上讲,不仅体现了人的愿望、决心,也体现了人的能力。他因为自身所遭遇的困难而忧虑、痛苦、困惑,造成内心的压抑,而他也就在不断冲破这些心理压抑的尝试中,活跃了自己的思维,激发了自己的创造力。更重要的一点,人是有感情的,又是社会性的,他有痛苦,有忧虑,想发愤,想创造,必然表现在形色上,吐发在言辞中,期望得到理解与同情、启发与帮助。人就在这一切与忧患的斗争中,一方面求得了物质的生存可能,另一方面更求得了精神的生存,表现了他的活力、意志、情感、创造能力,一句话,表现了他“生”的价值。这,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全部含义。

        刘熙载在《艺概·文概》里指出:“昌黎(韩愈)以‘是’、‘异’二字论文,然二者仍须合一。若不‘异’之‘是’,则庸而已;若不‘是’之‘异’,则妄而已。”这种主张,实在起于孟子的影响。孟子在提出“生于忧患”这一“是”命题的同时,也提出了它的“异”命题:“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在内没有能干的大臣,时时注意修明法度;没有敢于直谏的贤士,处处提醒国君克己慎终。在外又没有敌国的抗衡、外寇的侵扰。如此安适的环境,首先带来的必然是精神的怠惰和意志的消沉。这是精神上的死亡。紧接着必然是物质上的死亡——“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反一正,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了同一人生哲理的两面。既不使人因正面说教而感沉闷,又不为邀人眷顾而故发惊人之谈;既娓娓动听,又给人警策;既不庸,又不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命题的明确提出,在孟子也许只是为了给人以政治道德上的启迪。但作为一条具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其影响绝不仅仅表现在政治道德上。特别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直接导引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创造的一条极重要的美学原则的形成,这就是“发愤抒情”这一美学创作原则。这亦是千百年来,孟子此篇所以脍炙人口的原因。

        在修辞上,此文也很有特色。《孟子》善用排比句,往往采用一连串结构相同的句式,对于同一论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说明,有如千流万壑,一时俱下,形成滔滔万里不可阻挡的气势。孟子文之称雄辩,这类句式的采用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配合归纳的推理方式,便采用了这种句式,一起首连举六位圣贤的成功事迹,从数量上给人以深刻印象,使人觉得“生于忧患”确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接着又极力铺排艰难环境给人们带来的磨难,反衬了圣贤成功的不易;然后再历述圣贤面对艰难忧患的正确态度与处理方法,最终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很有说服力。一般说来,铺陈排比的写法,固可造成宏大气势;若处理不当,也可致繁复拖沓之虞。其后的汉大赋,由于片面强调了这一特点,往往使人难以卒读。而孟子的这篇文章,虽通篇采用排比句式,却仍给人以行文简洁的印象。原因在于,孟子十分注意遣词用字,尽量扩充每一词语,尤其是动词的容量。以起首一段为例,共六句话,六个动词,包括一个“发”,五个“举”,既表现了人物由微贱趋向显达的运动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舜君子,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因为尧的赏识,但主要靠的是他自身的才能与努力,故曰“发”;傅说等是臣,是贤人,他们的成功,固然因为自身的才能与努力,但主要靠的是明主的知遇,故曰“举”。

        如同所有成就辉煌的文人学者一样,孟子的一生也是不甚得意的。此文写得如此出色,诚为“发愤抒情”的结果。

        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一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继孔子之后儒家最重要的思想家。孟子曾周游列国,推行他的“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张,但由于当时诸侯国忙于战争兼并,其观点被认为是“迂阔”,几乎无人采纳。孟子晚年回邹国与弟子著书立说,作《孟子》7篇,共269章。《孟子》语言明白晓畅,又极富感情,具有磅礴的气势和强大的鼓动力量。

论语经典名句100句及翻译

       1、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君子严格要求自己,而小人则千方百计要求、苛求别人。

       2、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君子要少说虚话,多干实事。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那些有志向、有仁德的人,没有为了谋求生存而损害仁德的,只有献出自己的生命来成就仁德的。

       4、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切要以忠信为本,不要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错误不要怕改正。

       5、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译文: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摘抄类

       1、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希望做到能够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

       ——《论语》

       2、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用不仁义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在我看来就像浮云一样。)

       ——《论语》

       3、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他孔子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论语》

       4、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

       ——《论语》

       5、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论语》

       6、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讲究协调而保持自己独立的见解,小人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而不讲究协调。)

       ——《论语》

       7、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论语》

       8、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会担心别人不赏识自己。)

       ——《论语》

       9、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论语》

       10、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时常烦恼忧愁。)

       ——《论语》

       11、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到了最寒冷的冬天,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的叶子是最后凋谢的。)

       ——《论语》

       1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论语》

       13、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论语》

       14、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了能按时温习,不也是很快乐吗?有共同见解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不为他人所理解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论语》

       15、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得到新的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论语》

       16、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论语》

       17、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论语》

       18、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一块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为我所取法的人:我选取那些有点优点而学习,看出那些缺点而改正。)

       ——《论语》

       19、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三个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论语》

       20、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论语》

       21、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开始我对于别人的看法,是听到了他的话就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别人的看法,是听了他的话然后看他的行动是否与他说的相符合。)

       ——《论语》

       22、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论语》

       23、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论语》

       24、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知识分子不可以不志向弘大而意志坚毅,因为他责任重大而路途遥远。如若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不也算得上责任重大吗?如若死而然后停止,不也算得上路途遥远吗?)

       ——《论语》

       25、

       朝闻道,夕死可矣。

       (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论语》

       26、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说:“流失的时光就像这个流水!日夜不停留。”)

       ——《论语》

       27、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论语》

       2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论语》

       29、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论语》

       30、

       德不孤,必有邻。

       (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论语》

       31、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一支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论语》

       32、

       言必信,行必果。

       (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论语》

       33、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

       ——《论语》

       34、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

       ——《论语》

       35、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经过去的已无法挽回,正在到来的还可以补救。)

       ——《论语》

       好了,今天关于“中华经典名句300句原文注释及译文”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中华经典名句300句原文注释及译文”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